美國、中國、日本、歐元區等市場陸續公布11月製造業數字,11月全球製造業的表現持續呈現分化趨勢,美國與歐洲製造業PMI 仍舊處於緊縮,但美國新訂單與生產指數有所改善呈現回升曙光。
而亞洲市場方面,中國受刺激政策以及搶出口效應而持續擴張;日本因汽車與半導體產能過剩而連續第5個月呈現緊縮;韓國則在國外需求強勁的狀況下重新回到擴張區間。
美國11月 ISM 製造業 PMI 為 48.4(前46.5),主要反映新訂單50.8(前47.1)、生產46.8(前46.2)和庫存48.1(前42.6)受總統大選結束後帶動部分需求而有所回升。不過,客戶庫存指數小幅上升至48.1(前46.8),顯現出客戶端需求改善仍不明顯。
而產業需求狀況依舊明顯分歧,14個製造業中僅有「食品、飲料以及菸草」和「電腦和電子產品」、「電器設備」製造業出現成長。其中「電腦和電子產品」受AI訂單加持,其新訂單、生產以及訂單積壓都持續成長。
歐元區 11 月 Markit PMI 為 45.2(前46.0),主要反映新訂單、生產以及庫存的持續惡化,就業也出現自2020年8月以來最大跌幅,而出廠價格因需求疲軟而大幅下滑。若從國家地區來看,德國、法國和義大利惡化程度最大:
中國11月製造業PMI為50.3(前50.1),略高於市場預期,並且為連續第2個月擴張。反映了新訂單52.4(前52.0)和生產指數50.8(前50.0)可能因政策刺激和節日銷售而保持擴張。
不過,新出口訂單 48.1(前47.3)的上升,很有可能反映了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所帶來的搶出口效應,並連帶使新訂單與生產維持擴張,因此未來仍需觀察需求回升是否具備延續性。
日本11月製造業PMI為49.0(前值49.2),連續第五個月處於緊縮區間,主要受到國內外需求下滑以及汽車與半導體產能過剩的影響,導致新訂單和生產活動減少。在定價方面,儘管需求放緩,但通膨帶來的營運成本壓力進一步加劇,推動出廠價格創下自7月以來的新高。
韓國11月製造業PMI為50.6(前值48.3),主要反映國外需求強勁使新訂單連續3個月緊縮後恢復成長,而同時連同改善生產的緊縮狀況。在定價方面,雖然投入價格持續上漲,但企業決定自行吸收以保持競爭力,使出廠價格連續下降3個月。
整體而言,11月全球製造業的表現持續呈現分化趨勢。美國製造業雖仍處於緊縮狀態,但隨著總統大選的不確定性消退,新訂單和生產指數有所改善。然而,產業需求依然嚴重分歧,復甦力度不均;歐洲製造業則因內需疲弱、競爭加劇以及政治不穩定而加速緊縮,主要經濟體如德國、法國和義大利均面臨新訂單、生產、就業和產出價格的全面下滑,短期內難以出現明顯復甦跡象;中國製造業則在政策刺激和節日銷售的推動下連續擴張,但出口訂單的上升可能代表部分新訂單和生產是受搶出口效應驅動,需求回暖的持續性仍有待進一步觀察;日本則因國內外需求的減弱以及產量出現過剩,連續第5個月出現緊縮;韓國則在國外需求強勁帶動新訂單成長下而重新回到擴張狀態。